殷德顺,91麻豆-麻豆传媒-91视频 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91麻豆 材料力学课程首席教授。曾任91麻豆 力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91麻豆 期刊部副主任。兼任江苏省力学学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分数阶系统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结构设计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荣获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徐芝纶教学奖、全国优秀力学教师奖、江苏省优秀力学教师奖等20余项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项、91麻豆 教学成果奖5项,教学成果丰硕。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非牛顿流体与流变学、数智力学及应用、土壤环境力学。长期聚焦基础力学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深度融合,他主持和参与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先后承担了深圳市科技创新、江苏省环保评估及企业委托等10余项横向课题。已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逾100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10余项。累计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科研成果多次获奖,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科研奖励8项。
坚守初心:以德为先,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殷德顺教授始终坚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的初心,将思想政治建设置于首位,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他长期担任学院党委委员,积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党课与形势政策课,始终以“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己任,将课程思政理念系统融入教学全过程。
在《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核心课程中,殷教授坚持“教书育人与言传身教相统一”的原则,围绕“工程报国”“科技强国”等时代主题,结合桥梁倒塌、结构失效、水利灾害等重大工程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工程责任感与家国使命感。他高度重视价值观的培育与责任意识的强化,特别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设置了“工程伦理+科学精神”特色模块,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构建起“知识—能力—品格”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作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他注重以党建引领教学改革,带领团队组织开展系列课程思政培训与教学研讨,持续推进教育理念更新。他主编的《简明材料力学》课程深度融入思政内容,贯穿“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教学理念,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弘扬工匠精神。该课程入选江苏省首批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已在全国34所高校推广使用,影响广泛。
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殷教授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思想引领,常通过课后谈心、微信沟通、线上答疑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近六年来,他担任20名学生的专业导师,持续帮助学生确立发展方向与人生目标,指导多位学生成功进入世界知名高校继续深造。他始终以真挚的关怀践行“教育即关爱”的信念。
工程力学专业2018级学生梁名宇在其硕士论文致谢中写道:“本科时期得遇恩师殷德顺,在我困难无助的至暗时刻,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学生感激在心。”工程力学2019级学生邓思凡也在硕士课程论文中提到,正是殷老师授课期间的鼓励深深触动了他,帮助他重拾信心,成绩显著提升,最终获得保研资格。
凭借深厚的教育情怀与扎实的育人成果,殷德顺教授多次获评91麻豆 “优秀主讲教师”“优秀班导师”,并荣获“江苏省教学名师”称号。
教学育人:三十年磨一剑,匠心铸魂育桃李
自1996年走上讲台以来,殷德顺教授先后师从91麻豆 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清玺教授与清华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范钦珊教授,长期深耕力学类基础课程,始终扎根本科教学一线,29年如一日,潜心教学。他累计主讲课程五门以上,包括《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可靠性分析》《工程结构可靠性》等,年均授课时数达160学时以上,教学覆盖面广、体系完备。殷教授注重教学风格的打造,形成了“要求严格、讲授风趣、注重互动”的教学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多次在91麻豆 讲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连续多年学生评教成绩为“优秀”等级,广泛获得同行与学生的认可。
秉持“教亦无止境”的教育理念,殷教授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早在2016年,他便率先在《理论力学》和《工程结构可靠性》等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启发式教学与任务驱动设计,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他主持建设的在线课程《简明材料力学》入选江苏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工程结构可靠性》入选江苏省研究生优质课程,现已惠及全省60余所高校,教学成效显著。
在实践教学方面,殷教授高度重视实验体系的重构与技术手段的融合创新。他主持建设“力学与水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虚实结合、科教互动”为理念,系统重构实验教学体系。他主导开发了“深厚软弱土地基土石坝建设仿真实验”“纳米流体流动特性实验”等多项虚拟仿真项目,广泛用于本科教学与研究生科研训练,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平台。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殷教授创新构建“赛创结合、研思融合”的育人机制,打造“课程教学+竞赛训练+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他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各类赛事,累计斩获国际金奖1项、全国二等奖10余项在内的各类奖项160余项,个人多次获评全国优秀竞赛指导教师。每年指导2–3名本科生毕业论文,带队参加“广数杯”全国毕业设计竞赛并多次荣获优秀成绩。
近年来,殷教授先后主持包括教育部新工科实践项目在内的6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系列成果获得国家、省、校教学成果奖,并在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推广应用,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此外,他主编的江苏省重点教材《结构可靠度理论、方法及应用》被多所高校采用,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有力提升了专业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力学笃行:理论应用并举,人才团队共成长
殷德顺教授始终坚信:“教学是科研的延伸,科研是教学的升华。”在三十年的力学学科深耕中,他坚持问题导向、融合驱动,构建起“基础研究—工程应用—教学改革”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推动力学从传统“工程辅助工具”向“技术突破引擎”转型,持续打造具有国际视野、自主能力和育人功能兼备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
在基础研究方面,殷教授长期致力于非牛顿流体力学的系统研究,聚焦复杂应力状态下流体的时变性响应机制。针对传统本构模型难以准确描述流体时变特性的难题,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具备高灵敏度与可控边界条件的实验平台,成功捕捉到传统方法难以识别的微观结构演化现象,为后续理论建模奠定了关键实验基础。在模型创新方面,他引入分数阶微积分理论,构建新型本构关系模型,突破了传统整数阶模型的局限,建立了可统一描述触变性与粘弹性的本构建模策略。进一步地,他将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s)与经典本构模型(如宾汉姆、幂律、Herschel–Bulkley模型)融合,开发了具备物理约束能力的流场预测与重构方法,构建了“实验观测—机理建模—智能计算”闭环式研究体系,深化了对非牛顿流体复杂力学行为的本质理解。
在工程应用方面,殷教授聚焦力学模型的软件化与工程可用性,推动力学方法向产业实际问题渗透。主持开发具备机理嵌入算法的非牛顿流体时变特性数值模拟软件,提升了该类问题的模拟效率与准确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局部振动条件下软土力学性质演变机理及其分数阶本构模型”中,他系统揭示了软土地基流变行为与隧道沉降不收敛问题之间的深层联系,为地铁隧道长期变形控制提供理论支持。此外,针对锂电池极片涂布缺陷产生机理不明的问题,他开展浆料温控过程中的力学性能演化研究,构建了分数阶结构动力学模型,明确了涂布温度、工艺参数与成膜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为新型锂电池高质量制造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团队建设方面,殷德顺教授注重协同育人与梯队建设,作为负责人积极打造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学科研联合团队。他提出“讲台立身—科研立志—协同立德”的三段式教师成长路径,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树威信,在科研中找方向,在指导中育人格。目前,团队已有3位青年教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1人入选江苏省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初步形成“基础夯实、方向多元、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格局。
殷德顺教授以高度的使命感与战略前瞻力,将教学、科研与育人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研促教、教学相长”的特色道路。他用科研的创新力支撑教学的穿透力,用教学的感染力激发科研的驱动力。